刘正洪 1967年生于湖北汉川。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北省国画院专业画家。1990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1995年毕业于北京画院人物画高研班,2008年硕士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曾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中国画作品《废墟上的春天》入选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笔墨丹青见精神
我眼中的刘正洪与他的艺术坚守
湖北省文艺家协会负责人、秘书长 高翔
置身当代艺术多元发展的文化场域中,刘正洪先生以独特的艺术自觉建构起个性鲜明的创作路径。他不仅以严谨态度探索当代花鸟画的发展方向,又以艺术家的创作热忱践行“写意精神”的美学追求,展现出不俗的艺术个性。在当下批量复制的“文人画”的时代,他始终保持着对传统艺术的虔诚,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坚守着“艺术与学养”的理性思辨。观其作品,每一笔皴擦都凝聚着对传统笔墨程式的深刻理解,每一处留白都蕴含着当代审美的意象表达。正是这份难能可贵的艺术自觉,使其作品既延续了传统文脉的古雅气韵,又彰显出鲜明的时代性艺术特征,诠释着传统匠人精神与当代艺术思考的深度交融。
正洪先生是湖北人,尤擅绘荷写竹,笔底自有一方天地,胸中蕴藏万千荷韵,腕下流淌百态竹姿。他以纯粹的“技法”回应着这个浮躁的时代。其“竹舞同心莲”系列不仅承续了传统文人画的审美品格,更在当代语境下实现了对楚文化的现代性诠释与创新,既保留了文化精髓,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种对艺术的寻味,堪称对美学家李泽厚先生“积淀说”的视觉演绎。
从艺术史维度审视,刘正洪先生的艺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AI技术冲击传统绘画语境的当下,他坚持手绘的纯粹性,延续了“画者,心印也”的文人传统;再者,在审美范式上,他突破传统花鸟画的“技法”桎梏,从艺术创作上构建起一个古今对话的视觉场域,为传统绘画提供了可资镜鉴的路径。
在“竹舞同心莲”系列作品中,刘正洪先生以独特的艺术视角构建了荷竹意象的当代对话。荷之清雅与竹之劲节在画面中形成诗意互文,既有浪漫的“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文化底蕴,又有以当代审美重新诠释写意花鸟的精神维度。正洪先生的作品在专业深度与大众接受之间找到了个性创作上的突破,让传统美学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了大众视野。
在艺术本体论层面,刘正洪的探索具有方法论意义。他的创作回归绘画最本质的视觉表达——那些看似随性的笔墨,实则是经过精心推敲而成;那些看似偶然的色彩碰撞,蕴含着对绘画本体的深刻理解。在当下普遍追求速成的艺术生态中,这种坚守尤为可贵。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正洪先生的创作印证了“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的艺术规律。他既扎根于楚文化的浪漫传统,又突破地域限制,将之置于长江流域的审美视野中思考,最终在当代中国画的变革浪潮中找到了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既深植地域文脉又超越地理局限的创作路径,为传统艺术的当代发展提供了研究范式。
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根基在于文化自觉。中国画的发展既需要守护精神家园的文化定力,也需要开拓视觉疆域的创新勇气?!罢嬲拇葱抡呤紫仁谴车睦斫庹??!闭橄壬谋誓导故土苏庖灰帐跽孚?。中国画创作讲究以工见道,不尚浮华——在笔墨锤炼中磨砺意志,在艺术探索中陶冶性情,唯有深刻领悟中国画的精神内核,方能在浩瀚的艺术星空中确立自己的坐标。
长乐未央,相信正洪兄创作上必有所成!
传统韵味与当代审美的完美结合
看刘正洪新作有感
合美术馆执行馆长 鲁虹
熟悉中国绘画史的人都知道,荷与竹是传统文人画家经常要画的题材,前者多被文人视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象征,代表着清高、孤傲、坚守道德的理想人格;而后者则象征正直、坚韧、虚心、高洁的品格。故文人常以荷竹自喻,以表达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与此相关的是,绘画史上所有在画荷竹方面十分突出的大师都有着鲜明个人特征。比如,在画荷方面,有徐熙、王冕、徐渭、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等。在画竹方面,有文同、倪瓒、郑燮、石涛、齐白石、潘天寿等。不可否认,他们既创造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座高峰,也成为了后来者必须学习借鉴的榜样。
应该说,画家刘正洪有关荷竹的创作就根植于以上绘画史线索中。但十分难得的是,他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与审美追求,竟至创造了个人的艺术面貌,这是非常难得的!
从作品寓意的表达上看,他很好将荷竹的传统符号承载了全新的思想内涵,进而赋予当代性解读内涵。具体而言,他是以荷来象征平安吉祥、好运连连、同心好合、共同发展等新气象。另外以竹来象征当代人的正直谦虚、坚韧不拔、无私奉献、虚心与高风亮节的精神品质。更由于其创作融合了个人的生命体验、乡土记忆,结果就使得传统花鸟画在当下仍能激荡着共情。
再从画面的表现上看,我注意到:首先,他大胆突破了传统文人画中竹、荷分科独立的惯例,常将二者同框——当然也有分开来画的,于是,竹的刚直挺拔与荷的柔韧纯净就形成了视觉与精神的互补。其次,他的作品无不是写实与写意的交织。据我所知,其创作之前必然会面对自然去画白描,而在创作初期,他则总会以严谨的线条勾勒出花叶茎秆的结构关系;尔后再用色墨“层层摆出”油画般的笔触感,这就将书法性线条与西方表现性笔触很好结合起来了,并形成了刚柔并济的视觉效果。此外,在呼应“喜庆吉祥”的民间审美趣味时,他还突破了文人画水墨淡彩的模式——即多以朱砂点染莲蕊、石青晕染荷叶,而且,他上颜色常在生宣纸的正反两面反复罩染。我认为,这种技法既保留了生宣的透气性,又通过多层叠加达到了“薄而厚重”的效果。再其次,他的作品构图有满而密的特点,以致与传统文人画空灵、清淡的趣味拉开了距离。所以值得同好借鉴学习!
刘正洪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结合新的艺术追求而超越传统表现程式时,还要努力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表现程式。目前,中国画界有两种极端的现象:要么是深陷在传统表现程式里不能自拔,要么是置传统表现程式而不顾。在我看来,这两者都不可取。因为前者虽然对于传统艺术有所传承,但由于没有根据时代的特点进行全新的艺术创造,所以其作品根本谈不上建立新文化积累的问题;而后者虽然从表面上看是扩大了中国画的表现范围与表现手法,但由于和传统中国画发生了根本性的断裂,所以其作品往往会因缺乏与历史的勾连关系而失去身份特征——同时还有画种特征。由此我坚持认为,处理中国画“守”与“创”的问题,关键还在于如何正确对待传统的艺术程式。只有那些既强调继承传统艺术程式,又强调根据时代特点去进行新艺术创造的艺术家,才有可能为中国画创新探索出一条更好、更切实可行的道路。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高度认可刘正洪的艺术价值观。
当然,如果刘正洪今后在对自然进行观察时,更多运用传统“游观”的方法,就像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师所做过的那样,创作肯定会达到更高的成就,但不知刘正洪以为然否。
2025年6月11日于武汉合美术馆
我以己意画竹荷
湖北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湖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 刘茂平
刘正洪是湖北的实力派国画家,起初他以山水出道,影响日隆,不意近年多花鸟作品,而且其花鸟画题材聚焦,只画竹与荷,颇令人好奇。读了他在人美社出版的《竹舞同心莲》画册,又看了他即将在天寰美术馆推出的同名展览作品,方解除了疑惑,现在谈谈读画的感受。
中国绘画最初也是涂绘写真的,有以图记事的功能,到唐朝还是如此,如阎立本的《步辇图》,已经不传的《凌烟阁功臣图》就是典型。到了宋元之际,文人画兴起,写意法勃兴,绘画就逐渐转向了写意,成了文人传情言志的载体。经过百千年的发展,“四君子”题材成为文人趣味最好的载体。四君子题材的最早表达,比较典型的当推文同开创的 “湖州竹派”,以浓淡墨分层表现竹的干湿阴阳,其《墨竹图》以 “胸有成竹” 的写意理念,将竹的 “节、直、空心” 转化为笔墨符号,奠定 “以竹喻节” 的绘画传统。倪瓒《兰竹图》以枯笔写兰叶 离披 之态,竹干断而不接,暗喻乱世文人的孤介。元代郑思肖的《墨兰图》更是以无根兰花隐喻亡国之痛。延至明代,“梅兰竹菊四君子” 的说法更甚,并正式定型于明代黄凤池的《梅竹兰菊四谱》。四君子这一概念的诞生是中国文人将自然物象人格化、将笔墨技法哲学化的典型案例,深刻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审美取向与精神追求。
显然,刘正洪是熟谙这一传统的,但他的绘制题材,在“四君子”中惟取竹子来表现,这与他在新的时代审美条件下表达需求,以及对四君子的认识是分不开的,这就是他所表白的:“我爱竹。竹有正直高洁、虚怀无私之品质 ;有坚韧不拔、刚柔并济之性格 ;有高风亮节、清雅洒脱之气节 ;有清廉上善、团结友爱之寓意。”因为独爱竹,梅、兰、菊,都不入他的法眼。
我们来看他画竹的作品。严格的说,刘正洪专门画竹的作品很少,目前我只见到两张,《废墟上的春天》和《我们万众一心》,其他所有画竹的作品一定是和荷花一起出现,但这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竹舞同心莲”总题下的几张,如《竹舞同心莲》《同心莲松》《我爱同心莲》等,这类作品可以归到专门画竹的作品一类。这类作品画的都是密不透风的丛竹,竹子仿佛紧紧抱在一起,虽然画面也有少量从竹丛中伸出的枝条,但总体而言刻画的是竹子的群像,具有明显的象征性,画家的画题已经点明,不必絮叨,有心的观者现场观画自然心领神会。竹舞同心莲几张,与两张单独画竹作品画法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密画法,但画的更密,更加不注重竹子本身的形态特征,仿佛一堵竹墙挡在荷花前面,遮蔽或者护佑着后面的同心莲,解读起颇费思量,画家似乎想表达的是,作为一个生命体的竹子乐于与同心莲为伍,各自起舞,共同舞动,各擅其美,以竹之高风亮节及荷之正直高洁,共同呈现人类美好的价值,体现伟大时代的高贵精神。
剩下一类竹,也都是竹荷同舞,只不过竹不再是密不透风,而是疏枝散叶,画法也偏于自由,多采用墨笔写意,潇洒的与荷并立。让观者看到,竹与荷,一挺拔一摇曳,一墨气淋漓一色彩粉披,大自然的美,尽在笔端。但不管哪种画法,他都赋予了竹以新的姿态、形态,尤其是重建了两种植物的精神性关系,并让竹具有了新的精神特质。
下面来看他画荷,荷花在植物序列里有它特殊之处,一它是水生植物,二它有明显季节性和地域性,不适合北方种植,但以它强烈的精神象征性来看,如果不是种植受限,尤其是北方文人少见它,它一定会进入“四君子”之类的象征序列。我国画荷的传统其实很早,但早期荷的观念性表达还不太普遍,我们能看到的较早的画荷作品是从五代黄筌的勾勒填彩到宋代吴炳的没骨写生,再到清代恽寿平的没骨设色,这些荷花作品都追求形神兼备与设色明丽,仿佛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一切变化得力于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其采用托物言志与对比衬托的手法,通过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等句,刻画莲花高洁、正直、独立的品格。隐喻君子在污浊环境中坚守本心、不随波逐流的精神,极具象征意义和哲学内涵。荷花自此成为“君子”的象征,此后画家们通过题材深化不断加深其文化内涵。如元代张中的枯荷隐喻隐逸,明代徐渭的荷蟹图暗含和谐,清代八大山人的残荷寄托遗民之痛,近现代齐白石的荷塘荷花则强调世俗趣味。
如果说刘正洪画竹的目的,更多的是因为,通过赋予竹拟人化的特征,使竹成为坚韧顽强的时代精神象征,其着力点在精神张扬的话。那么刘正洪画荷则更多是出于浓烈真挚的情感,他自己说得同样明白:“ 我爱荷。对荷之向往乃我铭心之故乡之情。荷高尚纯洁、优雅坚贞、正直向上、清廉无私,素有百年好合、永结同心、幸福美满、喜庆吉祥之吉兆?!笔惴⒑纱淼南绯钪椋秤韬傻母呓嘀?,从古至今,如此爱荷之人不在少数,但像刘正洪这般痴迷的还不多。他一个夏天就绘一千余幅线描 ,两年绘就二千余幅彩墨,数量相当惊人,其原因主要还是两点:一是他确实非常熟悉荷,在“千湖之省”湖北,水域面积占比约为13.8%,常年水面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就有255个,这些水域都广植荷花,湖北全省莲藕种植面积达 130 万亩,年产量超 320 万吨,两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湖北莲藕种植以江汉平原为核心,而刘正洪的家乡正处在湖北莲藕 “洪湖 - 汉川 - 蔡甸” 产业带上,作为湖北汉川籍艺术家,他自小就会从初夏看着荷冒出尖尖到冬天逐渐枯败。他熟悉荷、也理解荷。但不管如何熟悉,在没有情感投射的人那里,也不过绿叶红花和枯梗败叶的交替。所以关键还是第二点,他是真喜欢,可以想见,夏季来临,满眼绿叶红花,忆起乐府诗里吟咏:“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让人无法不留恋,无法不感动。这从他的画荷方式以及对荷的表达所做的探索可以看出,刘正洪虽然重视写真莲花,但他其实对为荷花写真并没有兴趣,荷花的种类及丰富形态不是他感兴趣的,夏荷,秋荷,冬荷不同的形态特征也不是他的着力点,他看中的是荷的精神及象征含义,荷是他表情达意的媒介。
他熟悉历代文人、艺术家对荷花的品格、精神以及赋予的象征意义,但刘正洪的目的并不想用自己的笔把古人的精神和意义重新复述,他的目的是为荷花赋予新的时代精神特征。为此,刘正洪在技法上进行了大胆革新,不再是温润含蓄,或工丽细致,而是自由奔放、富丽热烈。除了偏于传统的墨荷以外,刘正洪画了大量的彩荷,即使是墨荷,他也是荷叶用墨笔,荷花设色。而大量的彩荷才是刘正洪着力最多的,他的彩荷其实也是意笔,是写出来的,但已经有工的成分,但这个工不是传统勾线晕染之功,而是以写带工,这里意思是说,他用意笔写出荷花荷叶的形态后,会用色彩反复晕染,在晕染的过程中,荷叶不再是单纯的翠绿,而是绿、蓝、红、黄相互渗透,十分丰富,具有五彩纷呈的效果,具有浓烈的喜悦之情。而皴染过程中,他并不在意没骨成法,总是在皴染的过程中随手勾勒,为每一枝荷花每一片荷叶分清面目,各自精彩,目的是要把自己要传达的荷的神态完全画出来。既尊重荷的本身形态,又伴随着对荷烂熟于心后的自由挥洒,既是对景写生,又有相当主观的表达。这样画出来荷,一改荷花风吹自摇曳的柔弱姿态,自有这个时代赋予的含蕴丰富、豪情奔放,刚健自信的气度。
由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同样是画竹、画荷,刘正洪的画法、意趣、情感、象征都有他自己的追求,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以自己方式实现了对传统文人个人意趣和人生境遇的超越,使得传统题材在当代有了时代的大格局,由文人的自艾自怨,而成为对时代的敏锐感受的传达。由个人性的表达,成为时代的精神象征,扩大了花鸟画的能指,塑造了竹荷在当今时代的总体性格。在画法上,他超越工写,采取一种综合画法,不单纯追求笔墨意趣,更趋向于形态描绘。同时,他的一些意象奇特的表达也值得留意——如竹在岸上,荷在水中,本不可能在一起共舞,但刘正洪画了大量竹荷并置的画面,名之曰“竹舞同心莲”,不是竹荷共舞,或者竹摇荷舞,而是竹因同心莲而舞,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他大量画荷的作品,眼花缭乱,很难让人区分,但他取了拟人化的题目,赋予竹荷以主体性的生命,既容易让人记忆,又为作品点题,有些作品,还有长长的题跋,以作为图像表达的说明和补充,充分表达画家情感寄寓和家国情怀。所以,刘正洪的竹荷,在当今中国画坛,确实独树一帜,真正做到了从“己意”出发,又抒发出了独特的“己意”。
2025.06.16于江夏藏龙岛
《竹舞同心莲——刘正洪中国画作品集》
序言
湖北美术学院院长 周峰
湖北省文联专职画家刘正洪多年来潜心中国画创作,早年求学于湖北美术学院,后赴北京画院深造,融汇南北的研学经历,令其艺术创作既不失学院风骨,又颇具习众家之长、取自我之道后的自信与洒脱。由画竹写竹,到描荷绘荷,刘正洪始终根植传统,寄情笔墨,以物应心,以物观我,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面貌。
值此《竹舞同心莲》付梓之际,正洪约我以序,因草此数语,以表祝贺!
竹与荷花,一者虚怀若谷,幽静恬淡,宁折不弯;一者中通外直,香远益清,出淤不染。二者今由《竹舞同心莲》交汇于刘正洪的笔墨意象之间,既是自然物象之凝练,亦是精神体悟之抒怀。
刘正洪早年深耕山水画,却不囿于传统中国画之程式,师古人亦师造化。后以竹破局,既能承继传统文人画笔墨语言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又融合具有时代审美特点的表现元素与文化内涵。今绘荷花,以自然写生入画面创作,色墨渲染衬荷花灼灼之姿,笔墨氤氲现荷塘清香浮动,工写交融,既见传统工笔的细腻勾勒,又融写意水墨的淋漓酣畅,可感知其以荷花为媒,以当代审美表达回归自然本真的创作意识。
刘正洪生于湖北汉川,其艺术探索之路始终浸润着江汉平原的乡土气息,故乡的竹林、水泽与田园皆是其创作的灵感来源。荷花,湖北之省花,汉川之市花?;章剂肆跽榻昀匆院苫ㄎ獠那毙拇醋鞯陌儆喾髌?,从汉川的汈汊湖到美院的汤逊湖畔,荆楚大地,湖泽星布,百余幅荷花,承载的是浓浓的乡愁,是城市山水的美好镜像,更是荆楚沃土滋养下的生生不息。刘正洪以荷境入画,描自然之荷、乡愁之荷、城市之荷、荆楚之荷,实则是写心中之故乡,写心中之山水。
刘正洪擅以拟喻手法作画,代表作《废墟上的春天》《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等即是以竹为母体,为观照社会热点、隐喻时代精神所作?!吨裎柰牧废盗醒有恕耙晕镉魅恕钡拇醋魉悸贰:苫?,生于浊水,却以亭亭净植之姿,成为中华文明中最理想的人格隐喻,刘正洪绘各色荷花,且以竹为伴,又绘同心莲,竹莲与正气相联结,竹之刚直,莲之柔净,二者共生的复合表达,绘就了其以客观物象直达内在意蕴的深刻体悟与当代转译,也彰显了一名艺术工作者的文化自觉与责任担当,无心而心、自然而然!
《竹舞同心莲》付梓在即,其中收录的百余幅佳作,既是对刘正洪艺术创作的阶段性总结,亦是传统花鸟画当代探索与实践的一个有效案例。水墨无界,唯愿观者展卷时,于笔墨深处,与竹莲共舞。
是为序。
2025年4月
点击查看:竹舞同心莲——刘正洪中国画作品展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25-07-30 来源:长江书画教育推广中心 作者:
刘正洪 1967年生于湖北汉川。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北省国画院专业画家。1990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1995年毕业于北京画院人物画高研班,2008年硕士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曾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中国画作品《废墟上的春天》入选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笔墨丹青见精神
我眼中的刘正洪与他的艺术坚守
湖北省文艺家协会负责人、秘书长 高翔
置身当代艺术多元发展的文化场域中,刘正洪先生以独特的艺术自觉建构起个性鲜明的创作路径。他不仅以严谨态度探索当代花鸟画的发展方向,又以艺术家的创作热忱践行“写意精神”的美学追求,展现出不俗的艺术个性。在当下批量复制的“文人画”的时代,他始终保持着对传统艺术的虔诚,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坚守着“艺术与学养”的理性思辨。观其作品,每一笔皴擦都凝聚着对传统笔墨程式的深刻理解,每一处留白都蕴含着当代审美的意象表达。正是这份难能可贵的艺术自觉,使其作品既延续了传统文脉的古雅气韵,又彰显出鲜明的时代性艺术特征,诠释着传统匠人精神与当代艺术思考的深度交融。
正洪先生是湖北人,尤擅绘荷写竹,笔底自有一方天地,胸中蕴藏万千荷韵,腕下流淌百态竹姿。他以纯粹的“技法”回应着这个浮躁的时代。其“竹舞同心莲”系列不仅承续了传统文人画的审美品格,更在当代语境下实现了对楚文化的现代性诠释与创新,既保留了文化精髓,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种对艺术的寻味,堪称对美学家李泽厚先生“积淀说”的视觉演绎。
从艺术史维度审视,刘正洪先生的艺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AI技术冲击传统绘画语境的当下,他坚持手绘的纯粹性,延续了“画者,心印也”的文人传统;再者,在审美范式上,他突破传统花鸟画的“技法”桎梏,从艺术创作上构建起一个古今对话的视觉场域,为传统绘画提供了可资镜鉴的路径。
在“竹舞同心莲”系列作品中,刘正洪先生以独特的艺术视角构建了荷竹意象的当代对话。荷之清雅与竹之劲节在画面中形成诗意互文,既有浪漫的“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文化底蕴,又有以当代审美重新诠释写意花鸟的精神维度。正洪先生的作品在专业深度与大众接受之间找到了个性创作上的突破,让传统美学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了大众视野。
在艺术本体论层面,刘正洪的探索具有方法论意义。他的创作回归绘画最本质的视觉表达——那些看似随性的笔墨,实则是经过精心推敲而成;那些看似偶然的色彩碰撞,蕴含着对绘画本体的深刻理解。在当下普遍追求速成的艺术生态中,这种坚守尤为可贵。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正洪先生的创作印证了“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的艺术规律。他既扎根于楚文化的浪漫传统,又突破地域限制,将之置于长江流域的审美视野中思考,最终在当代中国画的变革浪潮中找到了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既深植地域文脉又超越地理局限的创作路径,为传统艺术的当代发展提供了研究范式。
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根基在于文化自觉。中国画的发展既需要守护精神家园的文化定力,也需要开拓视觉疆域的创新勇气?!罢嬲拇葱抡呤紫仁谴车睦斫庹??!闭橄壬谋誓导故土苏庖灰帐跽孚?。中国画创作讲究以工见道,不尚浮华——在笔墨锤炼中磨砺意志,在艺术探索中陶冶性情,唯有深刻领悟中国画的精神内核,方能在浩瀚的艺术星空中确立自己的坐标。
长乐未央,相信正洪兄创作上必有所成!
传统韵味与当代审美的完美结合
看刘正洪新作有感
合美术馆执行馆长 鲁虹
熟悉中国绘画史的人都知道,荷与竹是传统文人画家经常要画的题材,前者多被文人视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象征,代表着清高、孤傲、坚守道德的理想人格;而后者则象征正直、坚韧、虚心、高洁的品格。故文人常以荷竹自喻,以表达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与此相关的是,绘画史上所有在画荷竹方面十分突出的大师都有着鲜明个人特征。比如,在画荷方面,有徐熙、王冕、徐渭、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等。在画竹方面,有文同、倪瓒、郑燮、石涛、齐白石、潘天寿等。不可否认,他们既创造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座高峰,也成为了后来者必须学习借鉴的榜样。
应该说,画家刘正洪有关荷竹的创作就根植于以上绘画史线索中。但十分难得的是,他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与审美追求,竟至创造了个人的艺术面貌,这是非常难得的!
从作品寓意的表达上看,他很好将荷竹的传统符号承载了全新的思想内涵,进而赋予当代性解读内涵。具体而言,他是以荷来象征平安吉祥、好运连连、同心好合、共同发展等新气象。另外以竹来象征当代人的正直谦虚、坚韧不拔、无私奉献、虚心与高风亮节的精神品质。更由于其创作融合了个人的生命体验、乡土记忆,结果就使得传统花鸟画在当下仍能激荡着共情。
再从画面的表现上看,我注意到:首先,他大胆突破了传统文人画中竹、荷分科独立的惯例,常将二者同框——当然也有分开来画的,于是,竹的刚直挺拔与荷的柔韧纯净就形成了视觉与精神的互补。其次,他的作品无不是写实与写意的交织。据我所知,其创作之前必然会面对自然去画白描,而在创作初期,他则总会以严谨的线条勾勒出花叶茎秆的结构关系;尔后再用色墨“层层摆出”油画般的笔触感,这就将书法性线条与西方表现性笔触很好结合起来了,并形成了刚柔并济的视觉效果。此外,在呼应“喜庆吉祥”的民间审美趣味时,他还突破了文人画水墨淡彩的模式——即多以朱砂点染莲蕊、石青晕染荷叶,而且,他上颜色常在生宣纸的正反两面反复罩染。我认为,这种技法既保留了生宣的透气性,又通过多层叠加达到了“薄而厚重”的效果。再其次,他的作品构图有满而密的特点,以致与传统文人画空灵、清淡的趣味拉开了距离。所以值得同好借鉴学习!
刘正洪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结合新的艺术追求而超越传统表现程式时,还要努力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表现程式。目前,中国画界有两种极端的现象:要么是深陷在传统表现程式里不能自拔,要么是置传统表现程式而不顾。在我看来,这两者都不可取。因为前者虽然对于传统艺术有所传承,但由于没有根据时代的特点进行全新的艺术创造,所以其作品根本谈不上建立新文化积累的问题;而后者虽然从表面上看是扩大了中国画的表现范围与表现手法,但由于和传统中国画发生了根本性的断裂,所以其作品往往会因缺乏与历史的勾连关系而失去身份特征——同时还有画种特征。由此我坚持认为,处理中国画“守”与“创”的问题,关键还在于如何正确对待传统的艺术程式。只有那些既强调继承传统艺术程式,又强调根据时代特点去进行新艺术创造的艺术家,才有可能为中国画创新探索出一条更好、更切实可行的道路。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高度认可刘正洪的艺术价值观。
当然,如果刘正洪今后在对自然进行观察时,更多运用传统“游观”的方法,就像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师所做过的那样,创作肯定会达到更高的成就,但不知刘正洪以为然否。
2025年6月11日于武汉合美术馆
我以己意画竹荷
湖北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湖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 刘茂平
刘正洪是湖北的实力派国画家,起初他以山水出道,影响日隆,不意近年多花鸟作品,而且其花鸟画题材聚焦,只画竹与荷,颇令人好奇。读了他在人美社出版的《竹舞同心莲》画册,又看了他即将在天寰美术馆推出的同名展览作品,方解除了疑惑,现在谈谈读画的感受。
中国绘画最初也是涂绘写真的,有以图记事的功能,到唐朝还是如此,如阎立本的《步辇图》,已经不传的《凌烟阁功臣图》就是典型。到了宋元之际,文人画兴起,写意法勃兴,绘画就逐渐转向了写意,成了文人传情言志的载体。经过百千年的发展,“四君子”题材成为文人趣味最好的载体。四君子题材的最早表达,比较典型的当推文同开创的 “湖州竹派”,以浓淡墨分层表现竹的干湿阴阳,其《墨竹图》以 “胸有成竹” 的写意理念,将竹的 “节、直、空心” 转化为笔墨符号,奠定 “以竹喻节” 的绘画传统。倪瓒《兰竹图》以枯笔写兰叶 离披 之态,竹干断而不接,暗喻乱世文人的孤介。元代郑思肖的《墨兰图》更是以无根兰花隐喻亡国之痛。延至明代,“梅兰竹菊四君子” 的说法更甚,并正式定型于明代黄凤池的《梅竹兰菊四谱》。四君子这一概念的诞生是中国文人将自然物象人格化、将笔墨技法哲学化的典型案例,深刻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审美取向与精神追求。
显然,刘正洪是熟谙这一传统的,但他的绘制题材,在“四君子”中惟取竹子来表现,这与他在新的时代审美条件下表达需求,以及对四君子的认识是分不开的,这就是他所表白的:“我爱竹。竹有正直高洁、虚怀无私之品质 ;有坚韧不拔、刚柔并济之性格 ;有高风亮节、清雅洒脱之气节 ;有清廉上善、团结友爱之寓意?!币蛭腊?,梅、兰、菊,都不入他的法眼。
我们来看他画竹的作品。严格的说,刘正洪专门画竹的作品很少,目前我只见到两张,《废墟上的春天》和《我们万众一心》,其他所有画竹的作品一定是和荷花一起出现,但这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竹舞同心莲”总题下的几张,如《竹舞同心莲》《同心莲松》《我爱同心莲》等,这类作品可以归到专门画竹的作品一类。这类作品画的都是密不透风的丛竹,竹子仿佛紧紧抱在一起,虽然画面也有少量从竹丛中伸出的枝条,但总体而言刻画的是竹子的群像,具有明显的象征性,画家的画题已经点明,不必絮叨,有心的观者现场观画自然心领神会。竹舞同心莲几张,与两张单独画竹作品画法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密画法,但画的更密,更加不注重竹子本身的形态特征,仿佛一堵竹墙挡在荷花前面,遮蔽或者护佑着后面的同心莲,解读起颇费思量,画家似乎想表达的是,作为一个生命体的竹子乐于与同心莲为伍,各自起舞,共同舞动,各擅其美,以竹之高风亮节及荷之正直高洁,共同呈现人类美好的价值,体现伟大时代的高贵精神。
剩下一类竹,也都是竹荷同舞,只不过竹不再是密不透风,而是疏枝散叶,画法也偏于自由,多采用墨笔写意,潇洒的与荷并立。让观者看到,竹与荷,一挺拔一摇曳,一墨气淋漓一色彩粉披,大自然的美,尽在笔端。但不管哪种画法,他都赋予了竹以新的姿态、形态,尤其是重建了两种植物的精神性关系,并让竹具有了新的精神特质。
下面来看他画荷,荷花在植物序列里有它特殊之处,一它是水生植物,二它有明显季节性和地域性,不适合北方种植,但以它强烈的精神象征性来看,如果不是种植受限,尤其是北方文人少见它,它一定会进入“四君子”之类的象征序列。我国画荷的传统其实很早,但早期荷的观念性表达还不太普遍,我们能看到的较早的画荷作品是从五代黄筌的勾勒填彩到宋代吴炳的没骨写生,再到清代恽寿平的没骨设色,这些荷花作品都追求形神兼备与设色明丽,仿佛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一切变化得力于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其采用托物言志与对比衬托的手法,通过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等句,刻画莲花高洁、正直、独立的品格。隐喻君子在污浊环境中坚守本心、不随波逐流的精神,极具象征意义和哲学内涵。荷花自此成为“君子”的象征,此后画家们通过题材深化不断加深其文化内涵。如元代张中的枯荷隐喻隐逸,明代徐渭的荷蟹图暗含和谐,清代八大山人的残荷寄托遗民之痛,近现代齐白石的荷塘荷花则强调世俗趣味。
如果说刘正洪画竹的目的,更多的是因为,通过赋予竹拟人化的特征,使竹成为坚韧顽强的时代精神象征,其着力点在精神张扬的话。那么刘正洪画荷则更多是出于浓烈真挚的情感,他自己说得同样明白:“ 我爱荷。对荷之向往乃我铭心之故乡之情。荷高尚纯洁、优雅坚贞、正直向上、清廉无私,素有百年好合、永结同心、幸福美满、喜庆吉祥之吉兆?!笔惴⒑纱淼南绯钪?,赋予荷的高洁之性,从古至今,如此爱荷之人不在少数,但像刘正洪这般痴迷的还不多。他一个夏天就绘一千余幅线描 ,两年绘就二千余幅彩墨,数量相当惊人,其原因主要还是两点:一是他确实非常熟悉荷,在“千湖之省”湖北,水域面积占比约为13.8%,常年水面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就有255个,这些水域都广植荷花,湖北全省莲藕种植面积达 130 万亩,年产量超 320 万吨,两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湖北莲藕种植以江汉平原为核心,而刘正洪的家乡正处在湖北莲藕 “洪湖 - 汉川 - 蔡甸” 产业带上,作为湖北汉川籍艺术家,他自小就会从初夏看着荷冒出尖尖到冬天逐渐枯败。他熟悉荷、也理解荷。但不管如何熟悉,在没有情感投射的人那里,也不过绿叶红花和枯梗败叶的交替。所以关键还是第二点,他是真喜欢,可以想见,夏季来临,满眼绿叶红花,忆起乐府诗里吟咏:“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让人无法不留恋,无法不感动。这从他的画荷方式以及对荷的表达所做的探索可以看出,刘正洪虽然重视写真莲花,但他其实对为荷花写真并没有兴趣,荷花的种类及丰富形态不是他感兴趣的,夏荷,秋荷,冬荷不同的形态特征也不是他的着力点,他看中的是荷的精神及象征含义,荷是他表情达意的媒介。
他熟悉历代文人、艺术家对荷花的品格、精神以及赋予的象征意义,但刘正洪的目的并不想用自己的笔把古人的精神和意义重新复述,他的目的是为荷花赋予新的时代精神特征。为此,刘正洪在技法上进行了大胆革新,不再是温润含蓄,或工丽细致,而是自由奔放、富丽热烈。除了偏于传统的墨荷以外,刘正洪画了大量的彩荷,即使是墨荷,他也是荷叶用墨笔,荷花设色。而大量的彩荷才是刘正洪着力最多的,他的彩荷其实也是意笔,是写出来的,但已经有工的成分,但这个工不是传统勾线晕染之功,而是以写带工,这里意思是说,他用意笔写出荷花荷叶的形态后,会用色彩反复晕染,在晕染的过程中,荷叶不再是单纯的翠绿,而是绿、蓝、红、黄相互渗透,十分丰富,具有五彩纷呈的效果,具有浓烈的喜悦之情。而皴染过程中,他并不在意没骨成法,总是在皴染的过程中随手勾勒,为每一枝荷花每一片荷叶分清面目,各自精彩,目的是要把自己要传达的荷的神态完全画出来。既尊重荷的本身形态,又伴随着对荷烂熟于心后的自由挥洒,既是对景写生,又有相当主观的表达。这样画出来荷,一改荷花风吹自摇曳的柔弱姿态,自有这个时代赋予的含蕴丰富、豪情奔放,刚健自信的气度。
由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同样是画竹、画荷,刘正洪的画法、意趣、情感、象征都有他自己的追求,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以自己方式实现了对传统文人个人意趣和人生境遇的超越,使得传统题材在当代有了时代的大格局,由文人的自艾自怨,而成为对时代的敏锐感受的传达。由个人性的表达,成为时代的精神象征,扩大了花鸟画的能指,塑造了竹荷在当今时代的总体性格。在画法上,他超越工写,采取一种综合画法,不单纯追求笔墨意趣,更趋向于形态描绘。同时,他的一些意象奇特的表达也值得留意——如竹在岸上,荷在水中,本不可能在一起共舞,但刘正洪画了大量竹荷并置的画面,名之曰“竹舞同心莲”,不是竹荷共舞,或者竹摇荷舞,而是竹因同心莲而舞,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他大量画荷的作品,眼花缭乱,很难让人区分,但他取了拟人化的题目,赋予竹荷以主体性的生命,既容易让人记忆,又为作品点题,有些作品,还有长长的题跋,以作为图像表达的说明和补充,充分表达画家情感寄寓和家国情怀。所以,刘正洪的竹荷,在当今中国画坛,确实独树一帜,真正做到了从“己意”出发,又抒发出了独特的“己意”。
2025.06.16于江夏藏龙岛
《竹舞同心莲——刘正洪中国画作品集》
序言
湖北美术学院院长 周峰
湖北省文联专职画家刘正洪多年来潜心中国画创作,早年求学于湖北美术学院,后赴北京画院深造,融汇南北的研学经历,令其艺术创作既不失学院风骨,又颇具习众家之长、取自我之道后的自信与洒脱。由画竹写竹,到描荷绘荷,刘正洪始终根植传统,寄情笔墨,以物应心,以物观我,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面貌。
值此《竹舞同心莲》付梓之际,正洪约我以序,因草此数语,以表祝贺!
竹与荷花,一者虚怀若谷,幽静恬淡,宁折不弯;一者中通外直,香远益清,出淤不染。二者今由《竹舞同心莲》交汇于刘正洪的笔墨意象之间,既是自然物象之凝练,亦是精神体悟之抒怀。
刘正洪早年深耕山水画,却不囿于传统中国画之程式,师古人亦师造化。后以竹破局,既能承继传统文人画笔墨语言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又融合具有时代审美特点的表现元素与文化内涵。今绘荷花,以自然写生入画面创作,色墨渲染衬荷花灼灼之姿,笔墨氤氲现荷塘清香浮动,工写交融,既见传统工笔的细腻勾勒,又融写意水墨的淋漓酣畅,可感知其以荷花为媒,以当代审美表达回归自然本真的创作意识。
刘正洪生于湖北汉川,其艺术探索之路始终浸润着江汉平原的乡土气息,故乡的竹林、水泽与田园皆是其创作的灵感来源。荷花,湖北之省花,汉川之市花。画集收录了刘正洪近年来以荷花为题材潜心创作的百余幅作品,从汉川的汈汊湖到美院的汤逊湖畔,荆楚大地,湖泽星布,百余幅荷花,承载的是浓浓的乡愁,是城市山水的美好镜像,更是荆楚沃土滋养下的生生不息。刘正洪以荷境入画,描自然之荷、乡愁之荷、城市之荷、荆楚之荷,实则是写心中之故乡,写心中之山水。
刘正洪擅以拟喻手法作画,代表作《废墟上的春天》《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等即是以竹为母体,为观照社会热点、隐喻时代精神所作?!吨裎柰牧废盗醒有恕耙晕镉魅恕钡拇醋魉悸?。荷花,生于浊水,却以亭亭净植之姿,成为中华文明中最理想的人格隐喻,刘正洪绘各色荷花,且以竹为伴,又绘同心莲,竹莲与正气相联结,竹之刚直,莲之柔净,二者共生的复合表达,绘就了其以客观物象直达内在意蕴的深刻体悟与当代转译,也彰显了一名艺术工作者的文化自觉与责任担当,无心而心、自然而然!
《竹舞同心莲》付梓在即,其中收录的百余幅佳作,既是对刘正洪艺术创作的阶段性总结,亦是传统花鸟画当代探索与实践的一个有效案例。水墨无界,唯愿观者展卷时,于笔墨深处,与竹莲共舞。
是为序。
2025年4月
点击查看:竹舞同心莲——刘正洪中国画作品展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